一项国家战略的上海实践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速度”是怎样实现的
新闻背景 2016年军民融合产业产值增幅有望突破12%,这一年相继召开首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和第四届上海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大会,“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两大项目建设顺利启动……岁末年初,上海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喜讯频传。
审视这一系列成果,人们蓦然发现:上海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速度”的实现,与92个重大项目需求及时确立有着密切关联。
政府规划如何引领
高起点源于中观发力
嘉定区“无源机场场面监视系统”突破关键技术,即将在驻沪部队军用机场投入使用;静安区一家光电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有效解决了部队相关领域建设难题……外人对此由衷赞叹,上海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令人刮目相看:起步就与一流同步,起步就与世界同步。
上海的决策者们却十分清醒:这些技术恰恰就在92个重大项目之列。这显然不只是一种巧合!
2014年11月,上海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基地落户上海临港,吸引了大批企业入驻。始料未及的是,融合处于“悬空”状态,效益没有达到预期。军民融合宏观上有国家层面的大政方针,微观上有具体单位的积极主动参与,我们应该怎么办?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带着这一课题分头深入调研,最终达成共识:市、区县两级必须学会在中观上发力。军地广泛调研、集思广益,很快梳理汇总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重大项目需求92个。
政府规划乘势而上,军地双方紧紧抓住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产大飞机项目等重大建设工程在上海密集上马的机遇,精准发力。去年8月,来自国家发改委、上海财经大学的10余名专家经过逐条逐项评审,顺利通过《上海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十三五”规划》。
高效机制如何建立
督促考评敢说“不”
2015年,上海市组织实施双拥模范城创建考评,军民融合6个方面内容纳入考评指标,分数占比达15%。
树立正确政绩观,国防意识和大局观念“一个不能少”。市直机关和16个区县就此引发热议:“军民融合,不能只说不干!”“深度发展,不能只求大概而缺少精准!”
督促考评敢说“不”,源于军民融合现状曾经“不尽如人意”。驻军部队一位主官回忆,92个重大项目需求确立前,上海军民融合局部成果可圈可点,可军地双方都有一些单位存在着“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等狭隘本位观念,整体上存在着“传统领域合作多、全面系统推进少”“事业管理层面多、产业发展层面少”等不平衡倾向。
92个重大项目需求落地,反过来又催生和完善了资金扶持、国防动员、督促考评等一系列机制。由市政府主导设立的4亿元高新工程专项基金和军民两用技术专项基金,带动社会投资总额达数百亿元。国防动员作为军民融合的实践平台,相继完成409个与部队作战直接相关的产品指标体系构建,数字化制造等13个国家级经济动员中心应运而生。上海警备区领导表示:高效机制一定要“顶天立地”,这个“天”就是国家战略,这个“地”就是军地双方的具体实践。
产业培育如何升级
“民参军”井喷之忧
这是令人振奋的两个10%。
2016年11月中旬,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上,上海本地共有31项技术产品晋级全国半决赛,占全国4个城市所有半决赛项目总数的10%。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来上海军民融合产值年均增幅都在10%以上。
两个10%表明,上海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速度之快、格局之新,令人鼓舞。
从零打碎敲到系统规范,92个重大项目需求可谓生动样板。上海以此为范例精心培育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当初,“民参军”门槛高,许多民企望而却步。军地定期组织企业参加专题培训,在知识产权保护交易、军品生产资质等方面提供具体帮扶。92个重大项目逐一对接,“民参军”呈井喷之势。敏锐的上海市领导调研发现:“民参军”企业同质化严重。
“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市政府对不同园区明确定位,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相结合,联动长三角,辐射全中国,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升级,赢得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硕果盈枝。如今,上海市已建成航天、船舶、核能等5个典型军民融合产业,形成智能装备、电子信息与元器件等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青浦北斗导航产业园、嘉定军工电子产业园等10多个军民融合示范基地业已初具规模、各有特色。
发展瓶颈如何突破
当融合成为“习惯”
走进位于上海浦东的国家数字化制造动员中心CAE仿真中心,置身某型战舰内部结构仿真影像,清晰的立体剖面图仿佛触手可及。中心负责人介绍,他们承担国家973、863计划和国防科工局武器装备预研等课题,与数十家军工企业展开合作,已经完成相关科研成果400余项,获得各类奖项87项。
当融合成为“习惯”,用融合的眼光审视,用融合的头脑思考,发展瓶颈摆在了市领导面前:军民两用技术的创新基础还不牢固,自主创新尤其原始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不畅、效率不高……在市直各机关采访,作出类似这样检讨反思的大有人在。
用融合思维寻求对策,上海市接连走了3步好棋:第一步聚焦智能制造领域,谋划布局一批牵引性强、带动性大的战略性项目;第二步优化产业链布局,持续推进航天、航空、电子等军民两用基地园区建设;第三步促进军工和民口单位之间技术、人才、信息和成果等要素流动,建立一批战略联盟。而今,智能装备、电子信息与元器件、军民两用新材料成为3个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翻开刚刚编写完成的《上海市新材料领域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可以发现,其中收录的101项技术与产品全部瞄准改革强军、改革兴军的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