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建立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重大基础设施实现统建共用,信息资源实现开放共享,国防专利转民用和民用高技术成果转军用数量增长50%,培育50家民口配套专业化“小巨人”,争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新公布的《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坚持发展与安全兼顾、富国与强军统一,推动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我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军工经济增加值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
培育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实现深度融合
12月28日,记者从省国防科工局获悉,“十二五”期间,我省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我省承担的国防重点工程任务进展顺利,“北斗”导航应用、高分应用等基础平台初步构建。“军转民”科技创新孵化不断加强,“民参军”队伍不断壮大。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区、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一批信息共享、投资融资、孵化转化平台陆续建设。
以北斗导航为例,我省起步早行动快,依托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电科27所、中电科22所人才和技术优势,形成以芯片、模块、天线研发为主的高端研发环节,未来将广泛应用在智慧城市、港口物流、交通运输、政府管理等方面。
“十三五”期间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关键阶段,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管理越来越紧,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国防设施与民用设施的渗透兼容越来越强,军民融合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
《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为:到“十三五”末,我省军民融合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牵引双向拉动更加有力,科技基础、产业基础、基础设施的军民共用协调性进一步增强,重点领域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战略新兴领域融合取得重大突破,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迈上新台阶,重大工程和产业项目有序推进,军工骨干队伍引领作用明显提升,“民参军”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军民融合产业基础保障能力和投融资体系逐步完善,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推动军工优势产业快速增长。发展具有带动力强、特色鲜明、配套合理的军民融合特色产业。落实国家“十三五”重大产业项目、军工战略合作项目,加强传统领域产业项目转型升级。抓好产业项目自主创新孵化,培育重大项目,军工经济增加值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
壮大“民参军”队伍。扩大参与国防建设和服务的民口配套队伍,提升民口配套单位科研生产管理和科技创新能力,新兴前沿领域“民参军”显著扩大,培育50家民口配套专业化“小巨人”,民口配套产业经济规模实现翻番。
夯实产业基础建设。培育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区、产业园区(基地),以军民融合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到达10个,与高新技术、经济开发、产业集聚等产业园区合作建设30个。发挥我省战略纵深、战略交通枢纽和战略储备基地突出优势,支持郑州、洛阳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全面提升军民融合产业资源共享能力,为推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壮大军工主导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军民融合产业板块已成为支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规划》明确了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安全防护、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军民两用重大项目为重点,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大产业项目。
近年来,在“天宫”、“蛟龙”、“嫦娥”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建设任务中,我省国防科工系统均有较好表现。《规划》提出,以兵器、航空、航天、电子、船舶、核工业及特殊装备等系统总承包单位为支撑,增强系统集成、成套总装和整机制造能力,继续深度参与国家重大项目。
在民用航天方面,抓好我省承担的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专项等国防重大科技专项任务。扩大导航、遥感、通信卫星的地面应用,开发民用市场,壮大产业规模。加强军民卫星、地面系统和数据资源的统筹发展
在民用航空上,重点发展农用飞机、无人飞行器、软体飞行器、飞行机器人等整机及机载、地面配套产品,发展民用航空服务产业。
《规划》还提出加速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和产业化,加大军工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创新孵化,以军品带民品,厚植军民融合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推动军工高技术产业跨越发展。加大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力度,推动军工“专精尖”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推动我省军民融合由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拓展,统筹军地优势力量和资源,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重点加强战略新兴领域的前瞻性、颠覆性、自主创新性技术研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板块,提高我省在智能装备、智慧装备、安防装备、生命科学、新型材料等领域核心竞争力,形成理论研究与科研开发相结合、相互支撑、多维一体的战略新兴领域产业融合发展布局。
相关链接︱《规划》提出了七项重点任务
一是统筹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布局。加强我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统筹军民融合区域布局、产业布局、战略新兴领域布局和能力布局,形成军民结合、自主创新的融合发展格局,实现军地布局率先融合。
二是推动军民融合资源共享共用。统筹军民基础设施、科研设施、技术基础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推动军民资源设施的嵌入式、一体化发展。
三是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通过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实施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计划、组建军民融合专家库,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协同协作和军民科技成果的双向转移转化。
四是实施军民融合重大产业项目。持续壮大军工主导产业、军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拓展重大领域安全防务产业,发展应急应战和公共安全产业、新材料和零部件产业以及维修、保障和服务产业,形成对我省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军民融合产业。
五是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创新。加快推动我省军工行业能力结构调整,加大军工骨干企业培育支持力度和优势企业产品推广应用力度,推动军民融合国际化发展,释放我省军工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六是构建军民融合发展融资平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金融入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组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投资平台,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七是推进军民融合基础能力建设。依托省辖市规划建设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产业园区(基地)、综合保障园区(基地),引导军民融合产业、项目和企业向园区(基地)聚集,逐步形成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主阵地。(河南日报金水河客户端记者 陈辉)